201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上下册)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图书作者: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 图书定价:¥172.00
  • 折扣价格:¥116.96
  • 为您节省:¥55.04
  • 图书ISBN:9787510090202
  • 正品承诺: 正品承诺
  • 出版时间:2018年7月1日
  • 图书版次:第一版
  • 本书邮费:邮费说明
  • 图书开本:16
  • 点击次数:

201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上下册)

内容简介

201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上下册)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2018·大纲内容更全覆盖-核心考点更深解读-双色印刷-更好体验 详见图书封底
作者: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ISBN:9787510090202
丛书名: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定价:172.00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上下册)》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专业师资队伍,根据*大纲的要求和特点,精心编写。其中,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系列图书共 9 本,涵盖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各个阶段的重要考点,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上下册)》依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和命题规律,紧扣考纲,紧贴真题。
本书的编写吸收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考试要点和命题热点,覆盖全面、内容丰富、讲解透彻。
本书层次清晰,版面整洁,双色印刷、重要知识图表呈现等,也将有效提升考生的用户体验。 
本书目录
上册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七单元六腑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十单元经络
第十一单元体质
第十二单元病因
第十三单元发病
第十四单元病机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
第四单元闻诊
第五单元问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六单元解表药
第七单元清热药
第八单元泻下药
第九单元祛风湿药
第十单元化湿药
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第十三单元理气药
第十四单元消食药
第十五单元驱虫药
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九单元安神药
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
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
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五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四章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第九单元补益剂
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第二部分中西医临床医学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
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
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
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
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
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
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
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
第二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二单元无菌术
第三单元麻醉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五单元输血
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七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单元损伤
第十一单元肿瘤
第十二单元急腹症
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下册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四单元产前保健
第五单元正常分娩
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九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单元妊娠病
第十一单元妊娠合并疾病
第十二单元异常分娩
第十三单元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第十四单元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五单元产后病
第十六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八单元月经病
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二十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二单元子宫脱垂
第二十三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四单元计划生育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
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
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
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
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
第五章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
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
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
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部分临床及公共医学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体格检查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二章药理学
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第七单元镇静催眠药
第八单元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单元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一单元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解热镇痛药
第十三单元抗组胺药
第十四单元利尿药、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
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药
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药
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药
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
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
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
第三十单元抗恶性肿瘤药
第三章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
第四章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卫生法概述
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七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第五章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是相互联系的,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形成“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
  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1)症: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
  (2)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3)病:又称疾病。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2)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3)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A1型题
  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说的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B.疾病病理变化的总过程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
  3.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E.病同治同
  1.C2.C3.B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来源于“水地说”,一般泛指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又无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2.气的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来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即精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不停地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聚、散等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气构成整个世界,气通过运动,进而产生变化,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A1型题
  1.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是
  A.天气B.清气C.阳气
  D.阴气E.精气
  B1型题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阳说B.水地说C.五行说
  D.元气说E.云气说
  2.气的概念源自于
  3.精气概念源自于
  1.E2.E3.B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故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观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具有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而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转化。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因比较对象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一体,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阴阳一体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①阴阳虽然对立相反,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②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含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是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5.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是量的改变。阴阳双方在

温馨提示
欢迎您选择北京考试书店,在这里,我们向您承诺,本书店出售图书均为正版图书,请您放心购买!
如您在下订单的时候遇到难题,欢迎您随时咨询我们的客服人员;
咨询热线:13520801473;在线QQ:1119846269;
如您对我们的书店有任何建议,欢迎您发邮件给我们,我们的邮箱:service@bookskys.com
北京考试书店祝您购物愉快!
汇款账号
汇款户名:庹珍珍
中国工商银行帐号:6222 0202 0004 8271 965
中国农业银行帐号:6228 4800 1051 6883 112
中国银行帐号:6013 8201 0001 5744 736
中国邮政银行帐号:6221 8810 0006 5935 785
中国建设银行账号: 6227 0000 1286 0174 562
支付宝账号:tuozhenzhen88@126.com

相关图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分类
推荐图书
考试资讯
友情链接:北京考试书店 考试哇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