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0年版)
1
说 明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卫生医疗、健康保健的重要作用,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人员从业把好准入质量关,服务
于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
二、考试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从业人员
的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成绩
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获得医师资格者,方可申请注册并在医疗、预防、保
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三、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遴选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传承发展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力求使参考人员能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
力,能从事中西医临床诊治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品格和社会责任全面协调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临
床合格人才。
四、考试要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除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师资
格考试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的专业、学历和工作经历外,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师岗位
需求,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一)基本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
职守,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
2
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公正对待每一位患者。
4.恪守职业道德,注重医患沟通与交流,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权益。
5.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7.具有科学态度、中西医结合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8.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基本知识
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4.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常用的中西医急诊急救基本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知识以及中西医养生、保健等基本知识。
7.熟悉预防医学及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8.熟悉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思路与方法。
9.熟悉必要的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
10.熟记中医经典理论。
11.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12.了解国家卫生医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基本技能
1.具有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能正确、全面、系统地进行病情诊察和病史采集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
4.具有运用中西医基本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与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与处理的能力。
6.具有对中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常用辅助检查的合理选用及结果的判读分析能力。
7.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8.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9.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等中西医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10.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
信息的能力。
11.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2.具有运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五、考试范围
(一)实践技能考试
此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实际应用操作的能力,同时考察其
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包括医学人文素养、病案分析、中医基本操作、体格检查、西医基本操作、病史
采集、临床问题答辩的中西医结合思维、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分析等内容。
(二)医学综合考试
此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中
西医结合临床、西医综合、医学人文共四部分。
中医学基础: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执业助理医师所需的基础知识
与理论。
中西医结合临床:涉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
儿科学、针灸学,为执业助理医师的专业理论和知识,适当融合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等。
西医综合:涉及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主要考核临床所需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
知识和传染病知识等。
医学人文:主要考核临床应具备的法律法规和伦理知识。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等科目。
4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医师职业素养
(一)医德医风
(二)沟通能力
(三)人文关怀
二、中医思维与诊疗能力
(一)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四)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手太阴肺经腧穴:孔最、列缺、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腧穴:地仓、下关、天枢、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
4.足太阴脾经腧穴: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腧穴: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至阴
8.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内关、大陵
10.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外关、支沟
11.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腧穴:太冲、期门
13.督脉腧穴:命门、大椎、百会、水沟、印堂
14.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
15.常用经外奇穴:四神聪、夹脊、腰痛点、十宣
5
(三)针灸技术
1.毫针法
2.艾灸法
3.其他疗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耳穴压丸法
4.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皮肤灼伤及起疱、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
外周神经损伤
5.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治疗
(1)偏头痛
(2)落枕
(3)中风
(4)心悸
(5)哮喘
(6)呕吐
(7)痛经
(8)扭伤
(9)牙痛
(10)晕厥
(11)抽搐
(12)内脏绞痛
(四)推拿技术
1. 法
2.揉法
3.按法
4.推法
5.拿法
6.抖法
7.捏脊法
8.搓法
(五)拔罐技术
四、西医临床技能
(一)体格检查
1.全身状态检查
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步态
2.皮肤检查
3.浅表淋巴结检查
4.头部检查
(1)眼部检查:眼睑、结膜、巩膜、瞳孔(大小、对光反射)
(2)咽部、扁桃体检查
(3)鼻窦检查
5.颈部检查(血管、甲状腺、气管)
6.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7.肺和胸膜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叩诊(叩诊方法、叩诊音)
(4)听诊(听诊方法、呼吸音、啰音、听觉语音)
6
8.心脏检查
(1)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
(2)触诊(心尖搏动、震颤)
(3)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
(4)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方法、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
9.血管检查:脉搏、周围血管征
10.腹部检查
(1)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
(2)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肝脾触诊、墨菲征、液波震颤)
(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
(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
11.脊柱、四肢检查
(1)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
(2)四肢关节
12.神经系统检查
(1)肌力、肌张力
(2)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3)脑膜刺激征
(4)拉塞格征
(二)基本操作
1.外科手消毒
2.戴无菌手套
3.手术区皮肤消毒
4.穿、脱隔离衣
5.创伤的现场止血法
6.伤口(切口)换药
7.脊柱损伤的现场搬运
8.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固定
9.心肺复苏术
10.气囊-面罩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判读
1.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
(2)心室肥大
(3)心肌缺血
(4)急性心肌梗死
(5)过早搏动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7)室性心动过速
(8)心房颤动
(9)心室颤动
(10)房室传导阻滞
2.普通X线片
(1)正常胸部正位片 (2)阻塞性肺气肿
7
(3)气胸 (7)胃溃疡
(4)胸腔积液
(5)肺炎链球菌肺炎
(6)原发性肺癌
(8)急性胃肠穿孔
(9)长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尿液检查
(3)粪便检查
(4)肝功能(血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
素)
(5)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
(7)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9)血清钾、钠、氯、钙
(10)血清淀粉酶
(11)血清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肌钙蛋白)
(12)抗链球菌溶血素“O”
(13)类风湿因子与抗核抗体
(14)浆膜腔积液
(15)常用肿瘤标志物(AFP、CEA)
(16)甲状腺功能(FT3、FT4、TSH)
五、临床常见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五)支气管哮喘
(六)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
(七)肺结核
(八)慢性呼吸衰竭
(九)心力衰竭
(十)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2.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房颤动
(十一)原发性高血压
(十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十三)慢性胃炎
(十四)消化性溃疡
(十五)上消化道出血
(十六)肝硬化
(十七)急性胰腺炎
(十八)慢性肾小球肾炎
(十九)尿路感染
(二十)慢性肾衰竭
(二十一)缺铁性贫血
(二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十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十五)糖尿病
(二十六)血脂异常
(二十七)类风湿关节炎
(二十八)脑梗死
(二十九)脑出血
(三十)癫痫
(三十一)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三十二)病毒性肝炎
(三十三)乳腺增生病
(三十四)急性乳腺炎
(三十五)急性阑尾炎
(三十六)肠梗阻
(三十七)胆石症
(三十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十九)直肠癌
357
8
(四十)湿疹
(四十一)荨麻疹
(四十二)甲状腺腺瘤
(四十三)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四十四)阴道炎症
(四十五)盆腔炎性疾病
(四十六)先兆流产
(四十七)异位妊娠
(四十八)子宫肌瘤
(四十九)小儿肺炎
(五十)小儿腹泻病
(五十一)水痘
(五十二)流行性腮腺炎
(五十三)手足口病
(五十四)颈椎病
(五十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十六)不寐
(五十七)头痛
(五十八)眩晕
(五十九)呕吐
(六十)黄疸
(六十一)腹痛
(六十二)泄泻
(六十三)便秘
(六十四)水肿
(六十五)血证
(六十六)自汗盗汗
(六十七)内伤发热
9
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一、中医学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